EN

创新发展

业内19年专业锤炼、促进环保行业新业态融合

氢能技术研究进展情况介绍

发布日期:2022-06-09  浏览次数:1126

返回列表

元琛科技)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,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,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能源安全战略。当前,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,迫切需要拥有一个稳定、清洁、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。氢能具有来源丰富、能量密度高、绿色低碳等特点,已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能源,我国必须从国际视野出发,深入分析氢能发展情况,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氢能发展新路子。

 

一、氢能及其重要意义

 

氢能是指氢在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。16世纪瑞士医学界首次发现氢气,但氢气早期主要应用于医药化工领域。1839年,人类开始研究氢燃料电池;1969年,美国利用碱性燃料电池(AFC)为首次登月的阿波罗系统提供电力和水,并依靠液态氢作为燃料推动火箭,此后氢能开始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。1983年,加拿大巴拉德公司研发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(PEMFC);1993年,这种大功率电池开始应用于公交车。Sherifetal.(2005)指出,氢能可以满足几乎所有能源特性的需求,从而形成一个解决能源问题的永久性系统。氢能产业链包括制氢、储氢、运氢到应用。

 

发展氢能具有重要的意义。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。由于使用化石能源会带来大量二氧化碳排放,形成温室效应,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破坏,而氢能作为高密度、无污染的二次能源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的最佳载体。二是促进产业升级的需要。氢能产业是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业,涉及新材料、电力装备、新能源汽车、航空航天、国防军工等诸多高端制造领域,能有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催生新产业链。当前在世界经济低迷,缺乏强有力带动产业的情况下,许多国家把氢能作为未来产业进行规划和发展,以期推动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。三是推动科技革命的需要。能源科技革命是历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要素,氢能产业发展需要以科技的重大突破和进展为前提,这会极大地促进并带动基础工艺和基础材料等领域的发展。根据2017年麦肯锡研究公布的《2050年氢发展蓝图》,氢能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,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,创造2.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。全球范围内,氢能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政治和商业势头。

元琛科技

氢能用途

二、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氢能发展战略以及我国氢能发展战略

 

根据国际氢能理事会发布的《全球氢能观察2021》,截至2021年2月,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发布氢能路线图,许多经济体已将发展氢能产业上升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。

 

国际氢能委员会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,自2021年2月以来,全球范围内启动了131个大型氢能开发项目,包括日本、美国、澳大利亚、德国、欧盟、智利、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。总之,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氢能规划上升到国家能源战略高度,逐步明确氢能在国家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地位,通过加强顶层发展政策指引,加大研发投入力度,加快基础设施和应用示范建设,持续推动氢能产业发展。

元琛科技

电解水制氢领域专利申请布局
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提出,在类脑智能、量子信息、基因技术、未来网络、深海空天开发、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,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,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。氢能成为我国布局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,各省(市)出台相关政策,制定实施方案。截至2021年8月底,我国已发布氢能发展相关政策方案的省份及直辖市共有近30个,其中,出台专项氢能整体产业发展政策的共有5省。

元琛科技

我国近期密集型氢能政策发布情况


三、制氢工艺路径与方法

 

制氢有3种技术路线:灰氢(化石能源制氢)、蓝氢(化石能源制氢+CCUS)和绿氢(可再生能源制氢)。目前,3种制氢技术路线成比例约为1∶1.6∶2。从全球看,氢能制备的主要途径还是依靠传统能源的化学重整,其中天然气重整占比约48%,真正绿色途径的电解水制氢仅占4%。而日本在电解水制氢方面发展较快,其盐水电解制氢的产能占总产能的63%。我国制氢则主要依赖煤气化制氢及工业副产氢的方式,电解水制氢上我国应用得很少,仅占1%。在政策引导和可再生电力成本下滑带动下,预计制氢将从“灰氢”逐步向“蓝氢”“绿氢”过渡。

 

1.化石燃料制氢
我国煤制氢的主要企业有中国石化、国家能源集团、江苏恒力集团以及山东利津石化。其中产量最大的为国家能源集团,目前年产超过400万吨氢气,居世界首位,而中国石化产量为300万吨/年。天然气制氢企业主要有常州兰博净化、亚联高科技、上海华西化工等。煤制氢技术较为成熟,成本约0.55~0.83元/Nm³,而我国天然气较依赖进口,因此天然气制氢成本较高,约0.8~1.75元/ Nm³。

 

2.工业副产制氢
氯碱行业的鸿兴达业和滨化股份在氢能方面已有布局,两者烧碱产能超过100万吨,副产氢可达2.5万吨/年。嘉化能源可实现氯碱副产氢1万吨,同时其产业链可实现制、储、运、加氢全覆盖。目前,我国焦炉煤气制氢龙头是拥有660万吨焦炭产能的美锦能源,副产氢气可达到5.9万吨/年。丙烷脱氢(PDH)方面,国内PDH项目计划至2023年产氢37.04万吨/年。卫星石化未来有250万吨乙烷裂解项目投产,产氢16万吨。东华能源现有副产氢5万吨,宁波二期PDH建成后达到7.5万吨。目前采用PSA技术的焦炉煤气制氢、氯碱尾气制氢等装置已经得到推广。当前氯碱工业副产氢生产成本约1.1~1.4元/标准立方米,计入PSA成本后综合成本约1.2~1.8元/ Nm³,而焦炉煤气提纯制氢综合成本约0.83~1.33元/ Nm³。

 

3.电解水制氢
电解水制氢有3种技术路线:碱性水电解槽(ALK)、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(PEM)、固体氧化物水电解槽(SOEC)。碱性水电解槽(ALK)技术较为成熟,单台最大产气量为1000 Nm³/h。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(PEM )需要采用贵金属催化剂,成本较高,目前国内单台最大产气量为苏州国能圣源的设备,产量为500 Nm³/h。我国PEM总体规模与国外仍有差距。固体氧化物水电解槽(SOEC)技术的研发国内外都在进行,主要研发机构包括日本三菱重工、东芝、京瓷;美国Idaho国家实验室、Bloom Energy公司、丹麦托普索燃料电池公司、韩国能源研究所、中国科学院、清华大学、中国科技大学等。电解水制氢不仅受制于技术,还受制于电价,据产业发展报告预测,在2030年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成本分别降至0.2元/kW·h和0.25元/kW·h,电解水制氢的经济性也会随之提升。

 

总体而言,随着电解水制氢成本降低,传统化石能源制氢方式产量逐渐降低,并被可再生能源发电结合电解水制氢方式取代。电解水制氢方式中,PEM电解制氢处在快速发展阶段,SOEC电解技术国内外都在加快研发进度。

元琛科技

碱水(ALK)制氢原理图

元琛科技

PEM电解水制氢原理图


 四、企业未来氢能战略

(一)乘势而上助力“双碳”达成
 实现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,必然与氢能产业的发展、氢能生态的建立密切相关。氢能产业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能源转型,有利于形成我国新经济增长点,有利于实现我国绿色发展目标,为此,企业要加快发展、科学发展。截止到2020年,全国共有超过30个地方政府发布了氢能发展相关规划;企业要结合国家氢能发展的整体顶层设计,以及战略规划、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,制定出本公司氢能产业发展时间表、路线图、施工图 。要加快明确在“双碳”背景下的氢能产业发展思路,确定氢能产业在能源体系中的角色定位、阶段性可量化指标、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重点,构建促进氢能产业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。

 

(二)加大氢能技术攻关
 目前,我国电解水关键材料包括催化剂、质子交换膜及电解槽,抗腐蚀电极材料等材料主要依赖进口,关键组件制备工艺急需提升。与此同时,膜电极、双极板、压缩机、氢循环泵等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。耐高温连接板材料以及集成系统等亟须加大研发力度。这些产业发展的“痛点”,也是机遇。企业要扎实做好基础研究,设立氢能源重大专项,建立持续性研发支持保障机制。要以重大需求为导向,协同开展基础性研究和科技攻关,依托骨干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组建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实验室,力求在品种、规格或技术参数等有重大突破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取得市场业绩的首台(套)或首批次的装备、系统和核心部件。同时,给予研发激励等相关措施,相关研发人员具有良好的梯队建设与核心带头人。(元琛科技

元琛科技

元琛科技

碱水制氢系统

元琛科技

 

元琛科技

PEM制氢工艺图

元琛科技

PEM制氢微观反应